临港新片区应该加强湿地生态保护,科学规划植树造林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通过植树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让人们意识到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性,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国植树造林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我国的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2.96%。从2000年开始计算,全球25%以上的新增绿化面积是来自中国,这些年来,中国对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贡献首屈一指。这些伟大成就,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但是,植树造林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不同的生态环境,它们的生物群落千差万别。如果强行种植一些不属于当地生态类型的植物,反而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群落。比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洞庭湖区域曾经行政命令推动种植造纸经济林欧美黑杨面积39.01万亩,严重威胁洞庭湖生态安全,在2017年被中央环保督察严令要求全部砍掉,并进行生态修复。
另一方面,以森林覆盖率为单一指标来评价各地的生态建设,也造成很多地方重视数字,忽视真正的生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单一的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指标,既不实际,也不科学。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的生态实际情况,种植大面积的单一树种,尽管森林覆盖率上去了,但是,这种林地生物多样性很低,又破坏了原先的生态系统,对于当地的生态保护有害无益。比如,在不少沿海地区,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一些湿地区域大面积种植水杉等单一树种,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湿地生态,同时,种植的树木因为不能适应海边的湿地环境而大量死亡。这种做法,无疑是劳民伤财,适得其反。
临港新城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新城。湿地是临港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类型,也是这里最宝贵的生态资源。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多样性、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临港新城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基础。
临港新城地区的湿地在上海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临港新城区域鸟种记录达到423种,占上海鸟种数目的85%,是上海地区鸟类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作为长江入海口区域,临港新城是长江生态大保护里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为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带上的重要节点,这里的湿地对于鸟类,尤其是水鸟的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因此,在临港地区的滩涂和湿地区域,包括堤内的芦苇地,鱼塘,水田,以及堤外的滩涂和围垦区等区域,应该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作为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一些先进经验。比如,雄安新区在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于“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蓝色是指白洋淀等水体,绿色则是树林。雄安新区规划中,通过提升蓝绿占比来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宜居梦、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形象。蓝绿空间占比概念,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要素统筹规划一种良好实践。日本把绿率衡量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绿率由“草地”、“农用地”、“湿地”和“林地”等几部分组成,每种生态环境都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发展规划也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对于我们临港新城来说,在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把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留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中,代替以往单纯以林地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指标的做法。另外,城市建设要生态,科学,合理。比如,河道要尽量采用自然堤岸,岸边的本土植物群落要适当保留,公园设置人工鸟窝等。在市容绿化过程中,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应用。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强调自然生态的元素,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也让人们的休闲娱乐更加生态环保。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人们对于食用野生动物而造成的这次灾难心有余悸。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者,应该高瞻远瞩,放眼全球,做好湿地在内的生态保护,珍惜我们临港丰富美丽的生态宝库,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我们相信,做好生态保护,临港新片区将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欢迎转发和关注!请点一点“在看”。
聚焦上海临港地区南汇东滩湿地的生态保护和鸟类保护。宣传生态文明,提高公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 扫码关注我们